改革开放40年,就医是无法回避的重要民生话题。贫困人群能否看得起病、如何避免因大病而陷入困境,更为党委政府所关切。
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,南京市惠民医疗一直走在全国前列。早在2002年,我市就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惠民医院,低保户、低保边缘户等在就医过程中享受相关费用的“减免和减半”。随着医保制度的广覆盖、本轮医改药品零差率的推行,普通市民就医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,困难群体的获得感更强。如今,他们接受肿瘤、关节置换等大手术时已基本免费。
统计显示,2015年,全市累计医疗救助34.59万人次,支出资金1.32亿元。2017年,全市累计医疗救助88.2万人次,救助总资金达2.52亿元。困难群众真正实现了“小病能看,大病敢看”。
A、换髋关节住院14天 她只掏了伙食费
73岁的石秀红3年前出现腿部、胯部疼痛,跑了多家医院,给出的诊疗意见都很一致:右股骨头已经坏死,必须换髋关节。手术如果选择进口关节,除医保外须自费2万多元;选择国产关节,须自费1万多。对于经济困难的石秀红来说,这是一笔难以承担的巨款。她不得已,只能咬牙硬扛。
前阵子,石秀红听说,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今年起针对低收入人群的髋关节置换、宫颈癌、卵巢癌等大手术可申请医疗救助,费用全免,她看到了救治的希望。日前,石秀红顺利手术。两周后康复出院时,她算了一下,自己掏出去的费用只有住院14天的伙食费。
市红十字医院血液透析病房的20多张病床常年没有“空床”的时候。10月21日,天空时而飘着小雨,住在明故宫附近的张小明在老伴的陪伴下,依旧一大早就赶到了医院,例行他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。老伴庄雪亭告诉记者,17年前张小明就患上了糖尿病,后又患上了高血压等多种疾病。今年初张小明病情加重,送至医院时已经出现了肾脏等多脏器衰竭、生命垂危,一番抢救治疗后总算活过来了,但必须每周3次接受血液透析。“我们一直吃低保,看到诊断证明就蒙了,靠透析维持生命得花多少钱啊?!”但庄雪亭没想到,透析半年,他们竟然一分钱没花。原来,所有费用除医保报销之外,还有慈善基金对自付部分进行了全额托底。
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主任黄珮告诉记者,每月来此透析的病患有3000多人次,像张小明这样一分钱不要掏的占到近1/3,他们都是低保、低保边缘户和低收入人群。
B、开先河 设立全国第一家惠民医院
在南京市红十字医院各病区走一圈,看病不花钱的均占据了一定比例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,该院1.7万多住院病人中,近1万是低保、低保边缘户或低收入人群。在南京,约90%的低保及低保边缘人群生病住院都会选择到这里。原来,这家医院还有一个特殊的名称——南京市惠民医院。这也是全国首家惠民医院。
院长张革说:“上世纪90年代,随着企业改制,下岗人群大增,下岗职工看病无法再找单位报销,被迫进入自费医疗阶段。此时,我们站了出来,设立‘红卡、绿卡工程’,自发为贫困人群办理医疗减免卡,推行‘三免三减半’。三免即免挂号费、注射费、诊疗费,三减半则包括床位费、检查费等减半。医院针对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的先行一步,成为我市探索并不断推进完善惠民医疗政策的一块‘试验田’。”
记者了解到,进入21世纪,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贫困人群看病问题必须解决,2001年展开调研,2002年,市红十字医院挂牌成为全国首家惠民医院,医疗救助从此前的“三免三减半”推进为“五免五减半”,在当时低保群体未参与居民医保的情况下,首创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、普通门诊诊疗费、门诊注射费、住院诊疗费、住院基本医疗护理费五项费用,同时,床位费、检查费、治疗费、手术费和放射费减半收取。“当时的理念就是:政府出一点、百姓出一点、医院也出一点。用三个‘一点’解决困难人群的‘看病贵’。”张革说,此前“三免三减半”时,减免费用完全由医院通过“节流”办法来承担,到“五免五减半”时,已经是由市财政补贴医院减免的65%。
C、政府兜底+慈善补充 实现“病有所医”
“成为惠民医院后,贫困群体看不起病的难题算是化解了一部分,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来了。”张革告诉记者,政策的惠及,让很多原先“有病能扛则扛”的贫困群体走进医院。由于一些病患对救助政策的歪曲理解,很多在门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,偏要嚷着来住院(住院会进行相应费用兜底),导致医院常年“一床难求”。住了院就不肯再回家的人也越来越多,有不少病患甚至把医院当成家,一住就是几年。
“看到‘苗头’不对,我们商讨出台了详细的准入标准,对于无需特殊治疗还赖在医院不走的,则与社区、街道等共建一股力量来解决。”张革坦言,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:让有限的慈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,让更多贫困人群享受到医疗救助。
惠民医院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钱。10多年来,物价上涨和人力成本的上升,加重了患者、医院等各方负担,尽管贫困人群享受了“五免五减半”,但一场大病之后,自己掏的费用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“看病贵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。这也让我市惠民医疗的推行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。
2009年起,城镇居民医保开始广覆盖,就诊费用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由医保报销。对于困难群体难以承受自付比例部分,越来越多的社会慈善基金开始参与进来。张革告诉记者,2012年,瑞华慈善基金一口气在该院捐赠了6000万元,为困难人群在医保之后给予“兜底”式救助。
近几年来,社会慈善的医疗救助基金已从惠民医院走向更多的三甲医院。例如,在市妇幼就诊的早产儿、妇科恶性肿瘤患者,符合相关申请条件的,可获得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慈善救助;在南京鼓楼医院,脊柱侧弯、心胸外科大血管疾病、骨性关节炎(膝关节置换)、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等贫困病患,在社会慈善基金的助力之下,可获得最高20万元的救助;在市第一医院,心脏移植、主动脉夹层、急性心梗、急性脑卒中、髋膝关节置换、角膜移植等病种,全部纳入慈善救助项目之中。
市民政局救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政府、医院、社会慈善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,让医疗救助的普惠面越来越广,为此,2005年起,我市先后调整医疗救助暂行办法,将救助对象、病种范围、救助标准等逐步拓展和提高。2016年正式出台的《南京市医疗救助办法》,救助对象覆盖到低保、边缘困难人员、特困供养人员、60年代老职工、孤儿、重点优抚对象、特困职工和因病致贫人员等8类对象近15万人。救助项目,从财政全额资助参保,一般门诊、门诊大病到住院治疗,全方位给予救助,既确保重大疾病无后顾之忧,又避免小病大支出。对困难群众的医保范围内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90%,住院和门诊大病年度不设起付线和封顶线。对低保等常规救助对象以外的因病致贫人员,在临时救助基础上,每年还给予最高1.5万元的医疗救助。
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,全市累计医疗救助34.59万人次,支出资金1.32亿元。2016年,全市累计医疗救助62.6万人次,救助总资金1.84亿元;2017年,全市累计医疗救助88.2万人次,救助总资金2.52亿元,“困难群众医疗负担持续降低,真正做到‘小病能看,大病敢看’。”上述负责人表示。
眼下,随着医保报销比例的不断增加,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的就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。惠民医院又将目光聚焦低收入群体,借助社会慈善力量,选取了一批常见大病种,为低收入人群免除所有治疗费。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,政府投入的持续加大,社会慈善力量的助力,多点汇集的一股力量,让越来越多石秀红、张小明这样的困难群体,将“免费就医”的梦想照进了现实。
D、医改助力 药费再降15%
在改革开放40年中持续推进的医疗改革,也是解决贫困群体“看病贵”的重要力量。正在向纵深推进的本轮医改中,作为全国率先试点区,南京于2015年10月31日宣布率先取消57家公立医院15%的药品加成,同时降低部分常规检验项目价格、伽玛刀治疗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。2016年12月31日起,又有217家医院宣布取消药品加成,至此,南京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了药品零差率,全面改革态势领了全国城市之先。
“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缠身,每年的门诊药费要好几千元,降低15%的费用后,一年能省下近千元,对于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的我们而言,是一个可观的数字。”在超市打工的许丰年(化名)告诉记者。
——摘自《南京日报》2018年11月10日 A7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