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宣传
专家从“坐诊”变“驻诊”,病人从不愿来到不想走——紧密型医联体“连体又连心”

大医院牵手小医院建立“医联体”,是本轮医改的重要内容。目前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几乎实现医联体全覆盖,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院坐诊早已司空见惯。不过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,以往的“坐诊”合作模式正悄悄发生改变,在新的合作模式下,越来越多的专家被“留”在基层医院,而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市医联体的考核侧重点之一。

专家基层坐诊遭遇“冷板凳”

省中医院呼吸科曾与中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“医联体”,合作之初,省中医院每天派5名专家下来,但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,不少在省人医“一号难求”的专家,一下午就看两三个病患,不得不将坐诊专家减至目前的1个。

“我在自己医院,一个上午看30多位患者,是病人在等我,上午的门诊常常要看到中午12点、1点。可到这里,是我一直在等病人……”某三级医疗机构专家苦笑着告诉记者。

“近年来,我们与八一医院等多个三级医疗机构结成了医联体,但只是偶尔坐诊,合作效果并不明显。”南京红十字医院院长张革坦言,一方面,患者看过一次专家后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来,他们觉得找专家还是去大医院更靠谱。黏合度不强,造成专家资源的严重浪费;另一方面,专家坐诊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带教作用也有限。

深度合作,专家被“留下来”

前不久,省人民医院成为市红十字医院的技术支持医院,这是一种紧密型医联体,支持合作科室从肿瘤科开始。根据确定的模式,省人民医院每年派驻一名专家到红十字医院上班。这一年中,专家除了门诊坐诊、病区查房,还要参加手术、开展学术讲座、带动科研等。

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陈晓锋现在每天到红十字医院上班。“血液指标中反映病人是轻度贫血,但从病人的眼睑、指甲、面色等看,他至少是中度以上贫血,血液指标没有反映可能是体内水分少血液浓缩的原因,建议输液补充水分后再抽血检查,然后再根据指标调整用药…… ”记者到红十字医院肿瘤科病区采访时,陈晓锋正带着4名医生查房。

“我之前不肯来这里,现在我是不想再去其他地方了。”56岁的葛先生告诉记者,自己胃癌晚期伴肝转移,在省人民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,医院表示无太多治疗价值,他就跟着陈晓锋到了红十字医院。“没想到到了这里,状态一天比一天好。”葛先生说,“大医院病患太多,让专家们坐下来花半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讨论一个病人的病情很少见,尤其是碰上我这样的。”而在这里,陈晓锋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四五位医护人员在他床边讨论治疗方案,密切观察指标变化。

80岁的老顾肺癌晚期伴肝脑转移,多家医院判定他的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,如今他住在红十字医院,还参加了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的临床实验药物项目,肝脏上的肿瘤几乎找不到了,“我觉得这样下去,活3年都没问题!”

“患者受益程度高,黏合性就强。”红十字医院肿瘤科主任胡俊介绍,3个月前,他们科的患者是70人次/月,现在已经达到110人次/月,“此前科室效益是负数,现在已连续3个月正数收益了。”

张革说,接下来,这种模式还将拓展到普外科、康复科等。

提升基层门诊人次、手术量等,将成考核重要标准

“目前国家正倡导紧密型医联体建设,以推动更多优质资源下沉。”在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李正斌看来,市第一医院与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“联合病房”(市第一医院专家每天到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房、出治疗方案等)的设立,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医院、红十字医院进行的“技术支持”等医联体深度合作模式值得推广。

记者在我市深化医改综合试点2017年工作任务清单中看到,将鼓励医联体核心医院骨干医师到基层等医疗机构开设工作室,且不受多点执业政策限制,组织市属核心医院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新建3个以上联合病区。接下来,我市对医联体的考核将不仅仅停留在大医院派驻了多少专家去基层,而是更侧重于考核专家下基层后带动多少特色科室建立,开展的手术业务量是多少,提升了多少基层医院门急诊人次、住院人次等。

 

医院概况 患者服务 医院动态 公益慈善
医院地址:南京市白下路242号 邮编:210001 传真:025-86641430 总机:025-52008166 院总值班:13347835110 医务处:025-84478512 院办:025—84478504 行风办:025-84478505
Copyright 2017 南京市红十字医院 版权所有